close

在科技園區內,到了中元節,就會看到大樓前紛紛搭起棚子,擺出這種場面壯盛的普渡供桌。

中元節  

 

或在台北街頭店家門口的祭祀。

中元節3  

 

其實對於農曆七月的諸多禁忌,並不能說完全瞭解(隨著長大或移居他鄉,時時有新的補充……),而且我是超級討厭和害怕聽鬼故事的孩子。

但講到中元普渡,印象深刻的是小時候在院子裡擺起供桌,在供桌前布置水盆和毛巾,供前來用餐的好兄弟們洗手;並燒一種上面印有衣服、褲子、髮梳、鏡子、剪刀、鞋子等各類日常生活用品的黃紙,長大之後才知道叫做「經衣」或「巾衣」、「更衣」,讓好兄弟們除了飽餐一頓之外,還有各種日常用品可以使用。

經衣  

經衣11  

(圖片摘自「典藏台灣」數位典藏聯合學習目錄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42/92/df.html

 

其實中元普渡融合了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節(目蓮救母的傳說故事)及民間信仰,在唐、宋時期已經相當盛行,後隨著漢人移民來台拓殖,把這樣的歲時節慶帶入了台灣,現在已成為台灣社會中非常盛行的節慶和祭祀儀典。 

但在兒時的我的腦海中留下這樣的印象,是一種將我們所不知的神靈或鬼魂,給予一種人格化的特色:他們也像人一樣需要吃穿用度。並且隨著年齡漸長,越來越感受到許多民俗禮儀背後那份溫暖的人情--四海之內皆兄弟,平日無人祭祀的無主孤魂,請來吃喝吧!洗洗手享受人們的供奉,也補充一年的用度。這樣的心意,我覺得很溫柔、很可愛。 

敬天法祖的精神似乎深植在中國人的血液裡,對於自己所不能掌握的,超自然力量的虔敬和謙卑;就像我自己家中的宗族墓,神主牌上寫著「張、趙」二姓,據說是因為趙家第一代來台拓墾的祖先只有一個兒子,卻因為家貧不得不將孩子賣給別人,孩子的舅舅張秀運公,用自己到南洋工作的積蓄把家中唯一的男孩贖回來,使得趙家的血脈得以流傳。但張秀運公終身沒有結婚,趙家的後人因為感念張公的恩情,也把他當作我們共同的先人,每年清明享有後人的一份香火。

其實先人已遠,種種祭典一代一代口耳相傳的,是一份飲水思源,感恩的心意。漫漫人生路,幫助過我們的人、事、物不知有多少,真的就像學生時代讀過的,陳之藩的<謝天>:「無論是什麼事,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吧。」小時候拜拜,還會考慮「到底要買什麼我喜歡吃的餅乾」;長大的過程中,也不是沒有想過「神明或好兄弟會想吃這個嗎?」然而生而為人的我們,既不知鬼神的喜好,只能就人所能想像到的,盡量去做囉。

祝大家佳節平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abelleme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