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果園間蜿蜒的小路,我們來到位於台中新社的浣溪紗染織工坊。
因為GPS指引的小徑太隱密了,來到浣溪紗,突然覺得視野開闊起來,是主人親手設計打造的,有大庭院的洋房。想參與課程需事先預約,非常幸運的,這個天氣晴朗的週六下午,只有我們三個學員。
跟著老師來到屋後的工作間,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大幅的藍染作品。
穿戴藍染帽子和圍巾的石膏像,平添了幾許美術教室的氣氛。
工作檯和工具籃
老師是個不囉唆的人,很快就拿出原料讓我們選擇,我們三人各選了不同的物件。
R先生選了書套
我選了束口袋
媽媽選了圍巾
老師教我們如何用橡皮筋和彈珠,在布料上製造出花紋。
認真綁布中
在未染的布面上會呈現這種由彈珠和橡皮筋組成的小揪揪
在老師的指揮下把布打溼,並浸泡在某種茶色的液體中一下下
接著在揪揪處綁上可以懸吊的線
確定綁緊之後
把東西拿到裝滿藍色染料的甕裡浸泡
因為布會自己不斷浮起來,所以要用竹籤確認它完全浸泡到染料
圍巾材質不同,所以需要用手搓揉,不像書套和提袋只要浸泡就好
心中默數 60 秒後,把布撈出來,剛出甕的布料呈現綠色,但和空氣接觸而受到氧化之後,就會開始變藍,要注意有些縐折處要用手翻開,讓它們接觸到空氣,顏色才會平均。
這個「浸泡」-->「氧化」-->「浸泡」的過程,要重複好幾次,每次在染缸中都要默數 60 秒。老師說這是純植物製作的天然染料,所以才需要氧化,如果是化學染,布料一碰到染劑就會顯色,不需要經過接觸空氣和氧化的這個過程。雖然如此,但染料還是發出某種不好聞的氣味。
手都變藍了!還好用水晶肥皂就可以迅速洗掉,不會留下永久的痕跡
「浸泡、氧化」的過程重複三、四次,充分染色之後,在老師的許可之下把布料拿去稍微脫水,並準備解開橡皮筋。(媽媽在過程中隨時露出笑容被拍照,真的是好專業呀呀~~)
完成了。鏘鏘!依據彈珠綁的緊度呈現不同的紋路,圍巾的布料比較軟和薄,有垂墜感,所以彈珠鬆開後不呈圓形,而是成為菱形。
最後還是免不了在草地上展開作品,來一張到此一遊照,太陽很大所以眼睛都睜不開,而且似乎站得有點「慶菜」XDD
其實這還不是最後的成品,老師交代要拿回家陰乾(不可在陽光下曝曬,會褪色),並且日後洗的時候也要注意。這種手作品總是可以給人立即的成就感,解開橡皮筋的時候也有一種「開獎」的期待,但我很懷疑 R 先生真的會使用那個書套嗎(老師有附上合書套大小的筆記本)?^__^"……
不過最後大家都開開心心拿著美勞作品回家了,如果有閒情逸致不想只是看風景或到處吃吃喝喝的話,大家也可以到浣溪紗來個不一樣的體驗,是需要事先預約的喔。
最後我這好學不倦的好孩子當然要補上藍染的相關小常識(其實是自己很愛查)
一、傳統藍染工藝
藍染植物分佈世界各地,在許多國家形成非常獨特的產業技術與歷史悠久的藍染文化。亞洲國家中的中國大陸、中南美洲的印地安和印加民族等,都有古老的織品足以證明已發展出傑出的藍染技術。在高度工業化的影響下,如今只有大陸西南少數民族、印尼與中南半島少數國家、日本的德島縣、愛知縣和沖繩縣等,還有少量生產,以維繫傳承古老的藍染文化。而台灣原住民的紋面、先民的青布衣、客家的藍衫,皆是藍染文化的呈現。
二、藍染植物
目前所知的藍染植物主要分屬下列四科:(一)爵床科植物馬藍(二)豆科植物木藍(三)蓼科植物蓼藍(四)十字花科植物菘藍。
藍染植物的名稱常因時代與產地的變遷而有所不同,植物的分佈亦遍及世界各地。藍染植物主要被應用在製作藍靛染料,是傳統印染工藝源色的染料之一,可製作成花青、藍膠顏料,供繪畫或染紙之用,或做為中藥材青黛的原料。早期台灣藍染產業所栽植生產的藍染植物主要為豆科植物木藍及爵床科植物馬藍,北部多栽種馬藍,而南部則以木藍居多。
馬藍,被認為原產於印度北方盛產紅茶的阿薩姆地區,在中國則分佈於亞熱帶的華南地區,自浙江省南部至福建、廣東、廣西、江西、貴州、雲南、海南等地。台灣北部栽種的馬藍,又稱「大青」或「山藍」。木藍,豆科植物,分佈廣闊,包括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都是和繁殖生產,昔日印度以生產木藍靛染料聞名世界,故又稱為「印度藍」。木藍被公認為是所有藍染植物中藍色素含量最多、品質最佳之染料植物。
草字頭的「藍」,原表示藍草,如馬藍、木藍等植物,傳統上並非指色;「青」表示從藍草轉變而來的染料與染出的青藍色彩,因此藍靛染料種不可思議的轉化過程與其染色結果又稱「靛青」或「靛藍」,是傳統色名。台灣早期栽植生產的「馬藍」與「木藍」兩種藍染植物,為方便儲存與運輸,必須先加工,以「沈澱法」製造。
由於當天我只有很不專業的拍了兩鍋葉子和樹枝等原料圖如下
其他部分還是要查詢相關網站(讓專業的來)
http://www.thes.tyc.edu.tw/envedu/plants/htm/6-3-1.htm
染布趣,完畢~